{collapse-item label="本质属性" open}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基本特征" open}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句话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三个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三、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根本属性" open}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不是事物的唯一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必要条件" open}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飞跃" open}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有一次历史性飞跃。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向深度的发展。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前提" open}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19世纪 西欧三大先进思潮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19世纪的 三大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目的" open}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源泉" open}
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基石" open}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物质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绝对力量" open}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联系、关系" open}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现实性和必然性相联系的。
生产关系 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物质生产方式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生产力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事物" open}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有决定作用。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绝对的、无条件的与相对的、有条件的" open}
哲学中常见的绝对/无条件的概念:运动、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共性/普遍性。
在选项中看到绝对化的字眼时要提高警惕,判断真伪,避免绝对化,但是当事物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或者某一对关系本来就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这时出现绝对化词是正确的,比如,运动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
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哲学的基本问题" open}
第一方面:本体论(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世界本原)可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对立的派别。
第二方面:认识论(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哲学还需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不同的观点。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唯心论、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和唯物论、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open}
唯心论分为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主观唯心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客观唯心论则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超自然,超人类的所谓客观精神。
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说法:“心无外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
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说法:朱熹的“理”,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它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混淆了物质与意识的界线,抹杀了物质与意识的原则区别。
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绝对化,否则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体现在很多方面:本体论,认识路线,真理观,思想路线,历史观。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就已经存在,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从此开始出现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名称的区别" open}
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
庸俗唯物主义不是唯物主义。
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其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自然运动过程是自发的,社会活动过程是自觉的,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三、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时间、空间" open}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时空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意识" open}
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实践" open}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动力、目的。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计的基础是实践。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同主要在于,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自发产生的,而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是打着人的意识的印记,是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行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来源,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效果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不断改在世界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集中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统一的基础" open}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社会" open}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物质标记。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就是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和自然界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风俗习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精神动力、凝聚力量。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政治经济学" open}
自然经济:一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商品的价值以实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不以价值存在为前提。
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商品才有价值)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保存或转移生产资料的的价值、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耗费,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再创造)出来。 。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的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所以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商品。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个别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但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总价值量不变。
供求关系只是影响商品的价格,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要素价值论混淆了价值形成的源泉和价值形成的条件之间的关系。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家支配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关系,其剥削带有一定的隐蔽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第二、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而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和劳动需要区分,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资本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的。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简单粗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隐蔽)。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实现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剥削,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的(利润率公式中的分母更大)。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即 m'=m/v
利润率p'=m/(c+v)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他们都是一样的东西,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数量也相同。
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可以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可以根据周转方式或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资本划分为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产业资本在他的循环过程中,采取了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产业资本在循环的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其他" open}
两点论: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对的,但不能说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超出这个范围,失去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就是人的自由限度,也是自由和必然的辨证规律。
自由是有条件的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国家的管理职能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垄断资本" open}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五、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其手段包括代理人进入政府参议或执政、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对政府的政策进行施加影响,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
获得垄断地位、垄断统治是获取垄断利润的条件,获得垄断价格是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方式,获取垄断利润才是垄断资本的实质所在。
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其显著特点是他的活动主要是在流通领域,而不是一种直接的生产上的联合。(国际托拉斯、国际康采恩也是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但不是主要形式)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在这一理论的分析与实践下,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
{/collapse-item}
{collapse-item label="错误的范例" open}
以下范例都是错误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人与自然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自然能够自发满足人的要求。
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collapse-item}
评论